前几年有出版社找到我,让我写本书,当时想着自己也经常写博客文章啥的,就做了个大纲试写了起来,然后写了两章后就写不下去了。。。

因为我觉得写本书还是一件比较神圣的事情,另外是我发现写书条条框框太多了,比如他们叫我不要老是以「我们…」开头,比如尺度不能太大,还有一些常见的字眼如「的、地、得」要严谨使用。

熟悉我的朋友知道,我特么哪里受得了这些条条框框啊,能讲明白不就行了么?

后来索性搞了本「帅书」:

不过这经历让我深入思考了阅读和写作的过程,特别是如何高效的阅读技术书籍。

01 为什么我更喜欢电子书而非纸质书

我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,看到当当或者京东有什么书籍优惠活动,就开始买买买,把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书籍买了个遍,反正便宜,那时候好像买100就可以优惠好几十块钱来着。

买书和买生活用品带来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,买书感觉很屌,买的是知识,好像付完款就等于我学会了。

有一次我搬家,发现堆在书架上的书籍真是太笨重了,懒得搬,于是送了不少书籍出去。后来我就比较少去购买纸质书籍了,而是在「得到」和「微信读书」里面选书看。

文人说纸质书还是不一样的,里面有金有玉,有书香味,反正我是闻不出来,可能我有点鼻炎吧。

扯远了,我想说的是技术书类的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看,用鼠标翻翻书本,就可以直接在电脑跟着操作,这样学习效率比较高,另外电子书有纸质书做不到的点,就是可以通过关键词直接搜索到具体的章节,更骚的是,有些平台还允许不同的书籍可以关联搜索,比如我想知道「Python 模块」是啥,这一搜就知道哪本书哪个地方有所涉及:

另外电子书还提供了方便的标记功能,哪里需要划哪里~所以我就很少拿着笔在纸质书上画来画去了。

02 看书嘛,先理解它的整体结构

因为有了上次尝试写书的经验,我发现一开始做的大纲目录框架是很重要的,这样我才能知道我每一章节具体要写什么,不至于我写着写着乱飞。

那么其他作者也应当是这样操作,在看技术书籍的时候,首先就要去看这本书的目录框架,通过目录就可以快速的了解这本书的主要章节和逻辑结构,这可以帮助我规划阅读的路径。

接着可以再去看他的前言,往往这里面提供了作者的思路和内容概览。

看书嘛,先理解它的整体结构。

03 没必要

很多人拿到书后就从第一页开始看起,然后过了十年半载,还是停留在第一页,我知道其中的心理,就是想着说老子要从头到尾把这本书看完才觉得是在看书。

我觉得那不是在看书,那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啊。

我看书很多时候都不会从第一页开始读,特别是技术书,可能有些你本来就懂的了,那就没必要去看了,我常常认为,你看一本书也好,一个专栏也好,只要从中学到一两点自己之前不知道的,那就很牛逼了。

所以我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,直接选择性的翻到相关的章节,解决我实际遇到的问题或者补充我的知识空白。

我的目的性很强,就是直接从关键部分展开,我一开始不会管作者写的那些细枝末节,我会先把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理解好,比如核心的概念,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深入研究他写的的细节,看他写的案例。

04 结合工具,化繁为简

如果单纯的看那些枯燥的内容我也是很容易看不下去,所以一般我会使用一个画图工具。
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别人使用画漫画的工具硬是被我拿来「看书」。

我会边看书边把关键词提取出来,然后在空白的面板写写画画,例如这样:

这样的做法就好像和作者互动起来了,使得我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,而且感觉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。

不信你可以试试。

当然也有人喜欢使用思维导图或者笔记软件,但是我觉得还是没有这种图图画画来的直接有效。

当自己觉得理解了之后,可以通过上面说的「关联搜索」,看看其他作者是不是有不同的讲解或者侧重点,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视角,加深理解。

05 从后面看起?

有时候我们看技术书的时候,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项目中用到,那么不妨直接从项目开始学习,当然这是建立在有一点基础之上。

很多技术书籍最后不是会有提供项目案例,其实可以先把项目拿来啃啃,把不懂的点再去书中找,这样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,并能在实践中发现书中未提及的细节问题。

有效的阅读不是看那些知识点,更是对它们的理解和应用,通过以上这些方法,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参考,让自己更加高效的阅读书籍,掌握好知识然后直接应用到项目中去。